欢迎加入尚帕辐照知音联盟! | 登陆 | 注册 | 尚帕网 会员中心 | 收藏本站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加入辐照技术QQ群
     欢迎您!
  联盟首页 辐照资讯 辐照商城 辐照地图 会员风采 培训会展 文章科普 辐照APP 招标采购 求职招聘 联系我们
   辐 照 资 讯
   辐 照 文 章
   科 普 知 识
     - 伽 玛 辐 照
     - 电子束辐照
     - X-射线辐照
     - 辐 照 应 用
     我要发布文章>>
 
 
 
会员风采前8名,置顶即可在此露脸耶!
 
药品高温灭菌,切莫随意使用
作者:未知 【阅读原文】

 药品高温灭菌,切莫随意使用

一、从高温食品被称为垃圾食品说起

营养专家认为,凡是能生吃的食品,最好生吃,不能生吃的食品,也不要烹制的太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新鲜食品中含有的维生素、生物酶、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经过高温后会部分或全部破坏,维生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缺乏时,不仅生长,发育受到妨碍,而且还容易感染疾病。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人和生物体内就是靠这些数不清的各种酶维持着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 提倡生吃低温食品主要是为了防止高温对食品营养的破坏,从而保证我们摄取全面的营养,以利于健康。

在中医的理论里,一些食物和药物是不分的,有些动、植物、既是食物,可以充饥和营养身体,又是药物,可以防病治病,所以有“药食同源”之说。食品高温会破坏营养,药品高温呢?试验证明,经高温处理后很多药品的成分都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这会影响到药效吗?中药制剂中的高温灭菌使用不当又有什么危害呢?

二、药品制剂中的高温灭菌

常见的高温灭菌法分为湿热灭菌法和干热灭菌法。不同的是其灭菌机理,湿热法主要是通过凝固微生物的蛋白质致其死亡,干热法则是通过脱水干燥使蛋白质氧化、变性、碳化和电解质浓缩中毒而使微生物死亡。相同的是其灭菌手段,即两法均是利用高温手段杀死微生物的物理灭菌方法,如湿热灭菌条件通常采用121℃×20min或116℃×40min的程序;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以上。如此高的温度必然会对有些药品的成分有所影响,所以国家规定该法适用于的灭菌,而且是一种辅助灭菌手段。也就是说,有些药品是不适合此种方法进行灭菌的,该法不是药品制剂的必要工序。到底那些是“不耐热产品”,这些产品高温后会有何影响呢?

三、高温灭菌对药品的影响

1、破坏成分,降低疗效

在我们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都含有挥发油,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几类药物所含的挥发油均具有显著疗效 。挥发油高温以后会大量损失,严重影响药物的疗效,这是一些中成药不及中药饮片所煎汤剂疗效好的原因之一。而含挥发油的药材又比较多,比如沉香、肉桂、丁香、陈皮、小茴香、豆蔻、薄荷、霍香、荆芥等。仅我国野生与栽培的含挥发油的芳香植物就有300种。这类含挥发油的药材在制剂中一般直接以原生药粉入药,尽量避免高温灭菌。

中药中有许多有效成分是热敏性、易氧化性强的物质。比如很多药材中都含有酚羟基的活性组分,这种成分属热敏性物质,在高温下极易氧化破坏。 倪力军等曾以丹参为例,研究报道了含酚羟基活性成分的药品在高温下极易氧化的现象。 曲光萍等研究证实,银黄口服液中的绿原酸和黄芩苷经过高温灭菌后,质量不稳定,常常出现有效成分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含量和pH值发生变化,使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我们经常见到的六味地黄丸里面的丹皮,高温后就很容易氧化,据陈小坚试验报道:采用湿热灭菌工艺(0.8kg/cm3压力下蒸汽灭菌45min)制成的六味地黄丸(水蜜丸),即使药材牡丹皮含丹皮酚量高于药典规定(>1. 2%),但制成的成品丹皮酚含量也<0.1% ,平均损耗率达到45.0% 。关键点在于在高温灭菌时牡丹皮中的丹皮酚成分升华而造成的损失。另据宋丽丽试验报道,六味原生药粉高温灭菌方法处理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干热灭菌(温度:100℃时间:8h)目标成分丹皮酚的损失率为23.66%;流通蒸汽灭菌(温度:100℃;时间:30min)目标成分丹皮酚臭氧灭菌的损失率为35.48%。

很多药材含有丰富的酶,高温后也很容易被破坏。比如我们常见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金属酶,分布很广,几乎从哺乳动物到细菌,以及植物中均存在。这种酶被人体吸收后,具有解毒、抗衰老、提高人的免疫能力的功能。如对含有SOD的中药进行高温处理后,这部分成分甚至完全被破坏,从而丧失疗效。据白海生等报道,鸡内金含有丰富的酶,遇高热易于破坏,所以多以生用为佳。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高等植物细胞内也存在干扰素系统,这是植物细胞普遍存在的一个防御系统,对生物进化具有普遍意义,这些成分受高温均可遭到破坏。神曲、 麦芽、谷芽均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酸、蛋白酶,在高温情况下,酶蛋白容易失去活性。

2、改变药性,制造隐患

中医用药非常讲究“药之生熟”,生熟效异,各有其功,用法不同。我们通常讲的“加工炮制”主要包括净制、切制、炮炙。其中炮炙的内容90% 以上都是生熟的变化。中药的一生一熟不仅从药性及外形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炮制的奥妙所在。

如《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所言:“药之生熟,补泻在焉。剂之补泻,利害存焉。盖生者性悍而味重,其攻也急,其性也刚,主乎泻。熟者性淳而味轻,其攻也缓,其性也柔,主乎补。补泻一差,毫厘千里,则药之利人害人判然明矣”。这段话就是中医上常说的生泻熟补,像何首乌,生用能通便解疮毒,制熟则补肝肾,益精血,乌须黑发。

贾天柱教授研究指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何首乌中含有蒽醌苷类化合物,有直接泻下作用,但蒸熟后结合性蒽醌苷类水解,其泻下作用也随之消失;同时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糖类增加,磷脂类成分也有相应的增加,还有2个新的磷脂类化合物,所以增加了滋补作用。再如地黄,生地黄清热凉血而主泻;熟地黄滋阴补血而主补。泻则由于其性寒凉,补是由于其温性,同时因为蒸后,苷类水解,糖类增加等。如甘草“生则泻火,炙则温中”,蜂蜜亦有同样说法。

中医临床有“虚补实泻”的原则,而中药又有生泻熟补的特点。中药的制剂工艺已经对相应药材的炮制进行了规定。若制剂过程中微生物超标,采用高温灭菌的话,药的生熟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有效含量的降低,而是药性的改变,药性的改变违背了中医的组方机理,对患者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3、改变成分,产生毒性

中药里面有时会用到一些有毒性的药材,古时虽有“药以治病,因毒为能”的说法,而千百年来死于毒药者却常有发生。中药炮制过程利用温度变化有时可以降低毒性。如乌头用清水煮或蒸可以造成乌头碱的水解,达到解毒目的,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但个别亦有生毒熟增的现象,比如雄黄,其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2S2),遇热分解就变成了剧毒的三氧化二砷(As2O3),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口服10毫克砒霜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所以有“雄黄见火毒如砒”之说。我们常见的含有牛黄的药品有,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安宫牛黄丸(散)等,这些药品在美国因其存在有毒成分而被禁止销售。还有朱砂,高温也会使游离汞增加,从而使毒性增大。中药里面用的很多矿物质的化学成分都会随高温而产生变化,这些药品如果不分区别,统统进行高温灭菌的话,将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4、改变形状、颜色加深

药物在贮存过程中,外界气温的改变,对药物变质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药物的成分在常温(15~20℃)条件下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则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均可加速。同时加速氧化、水解等化学反应,促使化学成分迅速变质。从而加速药材中鞣质、酚类、黄酮类等易自动氧化作用,使药材颜色变深。如含油脂多的饮片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脂分解引起泛油;含挥发油多的,受热后促使挥发油挥散,使芳香气味散失。

中药炮制所说的生色熟增,就是药材经过高温由生变熟后颜色会加深,比如麸炒、砂烫、蜜炙后可以增加焦黄之色;又如黄连酒炙在加热过程中,颜色由黄渐变为红色,实质是其中的小檗碱变为小檗红碱。据曲光萍报道,银黄口服液在灭活中经高温处理,绿原醇有少量发生水解,生成咖啡醇和奎宁酸,酸性比绿原酸强,使pH值下降,绿原酸含量下降,浓度测量值下降。黄芩苷在相对碱性环境中,高温下少部分水勰生成葡萄糖醛酸和黄芩素(黄色)也可使溶液的酸性增强,黄芩素还易被氧化成醌类而显绿色,被测液颜色加深。李成文等试验证明,由于苦杏仁是一种富油果仁,其脂肪含量高,因此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脂肪氧化酸败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出现“泛油”现象,致使不饱和脂肪酸、苦杏仁甙含量减少,直接影响苦杏仁的质量与风味,甚至影响临床疗效。

滥用高温灭菌,有效成分的变化不经化验一般难以直接分辨,颜色和气味往往成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判断标准。药材的采摘与加工不当,或者出现霉变,或者不当的高温灭菌处理,都会使药品的颜色加深,所以药典里对中成药的颜色也有要求。据大唐药业的技术人员介绍,我们常见的丸剂(蜜丸和水丸)多含原生药粉,成药的颜色应该和生药粉的一致,如果药材来源不地道或者过渡高温处理就会使成药颜色加重变深,严格说那就不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了。比如大山楂丸,关于性状国家药典的规定为:“本品为棕红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如果你购买时发现成药颜色过深,有的甚至发黑色,这样的药就要慎重了。

四、散剂的药量与汤剂相比偏小值得研究

《健康报》曾报道:“一天的药量够吃一个月值得研究” 。文章介绍医生“将中药饮片制成粉剂,令患者吞服,用于治疗脑瘤、肝癌等各种癌瘤患者,每位病人每月最大药量仅120 g。汤剂l天的药量制成粉剂,供病人服用l个月。经门诊400例患者治疗证实其疗效满意,病人服用方便”。另据苑景春报道,散剂可比同一处方下的汤剂节约药材几倍,甚至几十倍,如依据前人的使用方法,银翘散每次服用18g;逍遥散、参苓白术散每服6g;玉屏风散每服9 g,这样小的用量远非汤剂所能比,而且疗效确。

散剂是一种古老的剂型。古人认为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剂的制各过程较其他剂型简单。只做粉碎前的药材处理,直接粉碎成所

需要的细粉便可。散剂较汤剂用量如此之小,其效果确切又不容臵疑,其奥妙之所在呢?白海生等分析认为,汤剂与散剂的不同之处是高温煎煮,药材受热100℃以上,而散剂粉碎不受高温影响,其已知的有效成分不会受到破坏,未知的有效成分如一些酶或特殊成分也未受到破坏,所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大量的报道显示,很多药品的有效成分会随着高温而破坏、挥发、损失,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459种制剂中,含原生药粉的品种高达343种,占制剂总量的74.73%。

但是含原生药粉的药材如果在加工中经过高温灭菌,就基本丧失了原生药粉入药的初衷,散剂之于汤剂的优点也就不复存在了。

五、常温灭菌的探索

直接服用生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但是由于中药多取材于动植物,原生药粉的微生物含量较高,为了避免高温对药品的影响,国家对含原生药粉制剂的微生物限度的要求也比较宽松,药典规定含原生药粉的制剂微生物限度是不含原生药粉制剂的10~100倍之多,尽管如此,有些含原生药粉的制剂微生物仍然超标。有专家称,中药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已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瓶颈问题。

制药的目的是治病,讲的是疗效,而不是生产一种疗效不好的无菌制剂,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企业缺乏思考和创新,为了解决灭菌达到指标而滥用高温灭菌,最后受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

 

line
  上一篇: 浅谈中药辐照杀菌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用蒙卡实现剂量分布计算和辐射加工工艺的优化
   
  辐照商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此文请务必标注出处及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犯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