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食品辐照技术是一种用电离辐射照射的方法来保藏食品,提高食品质量的新型食品加工保藏技术,就是将预包装或散装的食品暴露于受控水平下的电离辐射一定时间的处理过程。
食品辐照技术是人类利用核技术开发出来的一项新型的食品保藏技术。近年来,它作为一种提高食品安全和延长货架期的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和应用,也在日益显现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2 市场前景
(1)辐照加工技术分析
① 国外技术分析
辐射加工在国外已形成产值几百亿美元的大产业,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目前辐射加工的大国有美国、西欧、俄罗斯和日本等国。
据报道(1993年)美国核技术非动力应用由于渗透领域广泛,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年,为核电(730亿)的3.5倍,占美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GDP)DP)的3.9%,并创造了约370万个就业岗位;1995年达到3310亿美元,核动力利用达到900亿元。瑞佩(Raychem)公司一家辐射化工的产值达100亿美元,而有报道说美国1997年辐射消毒的医疗用品产达1200亿美元/年,但据IBA公司统计,2000年辐照消毒市场收益(包括潜在市场)可达10.5亿欧元,占世界消毒市场的34%;全世界则为30.88亿欧元,若收费率按产值的1%折算,2000年全世界消毒产值达3088亿欧元,即2780亿美元。
② 国内辐射加工技术分析
辐射加工在国内发展也较快。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30万居里的钴源辐射装置已达到55座,总装源能力为40MCi,至今已装钴源为16MCi,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城市,与十年前相比,装置数量增长2.5倍,装源量增长3.5倍,至今尚有82座小于30万居里的辐照装置也在发挥作用;没有辐照装置的省市自治区已不多。加速器辐照装置共有58台,总功率达30803080kWkW,十年来工业辐照用加速器数量增长了4倍,总功率增长了13倍。加上钴源装置,年加工物品超过70亿元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不完全统计,还没有辐照装置的省份有西藏、青海;而广西、贵州只有活度很小的研究性用的辐照装置。例如“广西省农科院同位素农业应用室”,建于一九六四年,用于农用科研,装源量很低;内蒙已建造成40万居里的中型辐照装置。
总之,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都有好几座钴源辐照装置或辐射加工用的加速器装置,从事辐射加工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国内区域发展和分布情况
① 珠江三角洲
20世纪80-90年代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随着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崛起,深圳辐照、广州辐照、华南农大、深圳长圆、中山辐照等一批辐照骨干企业相继问世。现在,珠海、佛山、东莞、深圳、广州等地一批新建项目也在规划之中。
② 长江三角洲
在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围绕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发展,辐射加工行业也迅速发展。上个世纪早些时候,苏州中核华东,上海、南京、浙江农科院、农大等一大批γ辐照装置以及常熟、溧阳、淮安电缆厂等一批加速器相继投产;进入21世纪后发展势头猛劲,苏州中核华东辐照二期、无锡爱邦辐照、南京二期、上海金鹏源、张家港、南通等11家大型辐照中心和一批工业加速器工程正在兴建。这些工程投产后,该地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辐照基地。
③ 渤海经济区
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济发展区。此前,该区已经有北京8家,天津技特所,青岛辐照中心,大连和烟台电缆厂等一批骨干辐照企业,现在北京、天津、辽宁、青岛正在筹建一批高能量大功率加速器和400万居里钴源辐照装置等大型辐照企业。预计今后10年内将有很大发展。
④ 中西部地区
该区发展较晚较慢。过去有成都核子所、双流热缩、西安辐照、兰州辐照等一批辐照加工企业。随着国家大力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经济的发展,辐照加工也跃跃欲试,成都核所二期、重庆、西安、兰州、青海也有一些大型辐照装置在孕育中,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大发展,辐射加工产业也会得到发展。
总之,辐射加工在国内几个领域中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总产业规模达70多亿元,年增长率为25%左右,我国仍处在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内辐射加工产业,潜力很大,发展远景很好,有的称其谓阳光产业。
(3)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从事该应用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有360多家,产业规模达到年总产值150多亿元。食品辐照保藏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食品辐照保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己突破了纯技术的内容,向着更为广阔的工程、经济和社会范畴迈进,显示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食品工业界对此项技术的关注和辐照食品国际贸易的开展,食品辐照将会更加迅猛地发展。
国外市场前景:北美,欧洲的辐照加工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亚洲,南美洲甚至非洲都相继有不少装置投入使用。年产值数千亿美元。如美国辐照加工产业产值在19世纪已经超过两千亿美元,为核电(730亿美元)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并创造约370万个就业岗位,是核电的9.3倍。近几年来,辐射加工技术在配方,抗氧化剂,交联机理,性能检测等方面的研究正向更深,更宽的方向发展,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营养学,医疗科学,电子工程,航空航天,地址。石油化工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
国内市场前景:年平均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投入使用的电子加速器生产线约50多条,束功率达2830KW,加上钴源装置,年加工物品超过70亿元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辐照食品方面,1999年辐照量已达8.6万吨,2012年年辐照量已超过30万吨,居世界首位。消费者对辐照食品接受性良好,8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乐于接受。
1.1.3 技术分析
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直线加速器,通过电子枪发射电子;通过高频微波在真空的加速管中进行加速,使之能量达到10Mev;通过扫描磁铁从钛窗引出加以利用。电子束的束流大小和传送带的速度是可以调节的,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选择适当的参数,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
1.1.4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作为国家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先行先试区,鼓励在体制、机制、科技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并给予政策税收、资金等支持,为入区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构建了利于企业发展的平台。合作食品区区域所在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合作食品区项目,已把该项目提升到关乎国家食品声誉的战略高度,作为头等大事,综合调度各个部门齐抓共管,这些都为合作食品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项目组织实施的基础条件。
(2)区位优势
项目区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规划基础建设完成,实现“七通一平”,水、电、暖、通讯等设施可直接由完善、配套的园区公用工程管网提供,项目建设基础条件有保证。项目厂址地交通发达,在建筑施工、设备维修、现代通讯设施、文教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外部协作条件都比较好,有利于本工程的建设。
(3)技术优势
中新食品区与吉林、长春两大城市多数大专院校(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20余座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等30余所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以吉林省农科院和吉林农大为骨干的18个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和2所农业大专院校组成的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在农作物育种栽培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园艺技术及特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后选育并通过审定了264个农作物新品种,有80%以上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良种普及率为90%以上,增产幅度达10%以上,使项目区产业建设拥有的强大技术支持。
(4)产业基础优势
为食品区内企业及周边地区厂商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方便、安全可靠的辐照加工服务。除食品保鲜外,还可辐照加工医疗用品及器械、药材、卫生用品、化妆品、宠物饲料、生活用品等。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辐照加工设施4套,为企业产品消毒灭菌,年辐照食品30万吨。。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详见表1)
表1: 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 单位:万元
序号
|
费用名称
|
投资额
|
占总投资的比例%
|
备注
|
1
|
建设投资
|
12000
|
80
|
|
2
|
流动资金
|
3000
|
20
|
|
|
项目总投资(1+2)
|
15000.00
|
100.00
|
|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缺少数据)
1.4.1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指标
|
备注
|
1
|
营业收入
|
万元/a
|
8562.5
|
正常年
|
2
|
利润总额
|
万元/a
|
3500
|
正常年
|
3
|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
|
%
|
20
|
所得税后
|
4
|
财务净现值(Ic=10%)
|
万元
|
5996.67
|
所得税后
|
5
|
全部投资回收期(税后)
|
a
|
5
|
包括建设期 1年
|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1、本项目建成后增加了当地人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提高社会就业率做出很大的贡献。
2、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带动当地上下游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1.5 项目合作方式
独资出资额15000万元,其他方式可面谈。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和技术,其它方式可面谈。
1.7 项目建设地点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经完成项目建议书。
2. 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岔路河镇
法人代表:李长山(管委会主任)
2.2概况: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旨在打造食品质量和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项目。
食品区规划为核心区和控制区。
核心区位于吉林省省会城市长春市和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之间,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食品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现代商住区、科研服务区、休闲度假区、生态保护区等六大功能区。
围绕核心区,以河流、山川等自然屏障,规划145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按照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标准,通过严格控制和管理,建设无规定疫病养殖示范园区,开展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工程。
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以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中新合作,最终实现“四区一城”的建设目标,即: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示范区;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先行先试示范区;在吉林市和长春市之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 按照吉林食品区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肉制品产业;乳制品产业;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和以长白山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为主的保健品产业。建设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食品产业新城。
同时,依据食品区地域及资源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生态旅游、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保险等产业。
按照食品区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商贸等开发建设。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人:孟昕蕴
联系电话:0432-68089293
传 真:0432-64118432
邮 箱:spqjhj@163.com
项目所在市(州)经合局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魏晓丽 刘爱国
联系电话:0432-62026489
电子邮箱:proinvest@126.com
网 址:www.jlszsw.gov.cn

GEX辐照灭菌指示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