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波
王海波的身世有三样比较醒目:标准的70后,标准的东北人,标准的科技成果转化者。
能够采访到他,非常不容易。单是预约,就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进入他的领地时—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主楼里没有他,副楼里也没有他。最后,几经辗转,他现身在一片机器轰鸣声中。衣着简单,风尘仆仆。
一个字:忙。
这样的人,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更是地方经济的活跃神经,我们是愿意等待的。更因为他们,忙得有价值。忙出了中国的尊严与品质。出生于敦化的他,语音里还有着浓重的乡音。这乡音已入骨入髓,出口便知音。
目前,这里是东北最大电子加速器辐射辐照加工中心。
这里,就是王海波现身的地方。
所以,王海波事业的关键词就是:辐射与辐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着他事业的全部。接下来,将有很多词汇走出,它们都是王海波的事业花粉:飞机、应化所、中国电网、退热贴、美容贴、玫瑰花茶、药、京东、蔬菜大棚、树脂……不管是自花授粉,还是异花授粉,他都让它们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培育出永恒的种子。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先说说他与天上的事。
其实,科技与天空的关系,总共有三大样:飞机、卫星、天文。宇宙洪荒,层层解析。
2001年,王海波第一次触摸天空,正是这一次的触摸,直接把他引向了主题人生。 “2001年,当时我们国家,就是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引进苏27,当时实际上我们中国还不能造,只能维修。在维修的过程当中,发现苏27飞机发动机上有一个胶带。因为,国产化是我们的目标。当时他们就找到我,我再找我的老师徐老先生,非常有名气的一位老师。徐老师通过查科技文献,设计了配方。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个产品就研发出来了。”
这个产品就是:辐照交联型硅橡胶自融带(冷热缩绝缘带)。它应用了长春应化所积年已久的辐射化学研究基础。这一次,王海波亲眼目睹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辉煌。
但是,同时,他也隐隐感受到了军工对此产品的制约。
“这个产品就只能是军工领域使用。沈阳黎明是做飞机发动机的,由此而产生的军工系列:5719、5702、5706……所有做飞机发动机方面的(包括沈阳的飞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包括沈飞的设计),他们都开始推广我们的产品。就是说,军工领域里,我们的产品已经推广开来。但是,军工领域的用量特别少,一年就100-200万吧……”
也许,从那时起,王海波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科技成果转化,绝不能只局限在某一领域。它的最高境界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最终达到繁花遍地。
这样,2005年,王海波终于有机会达成夙愿了。
这一年,他的身份与地位,均有改变。
再说说天空之下的事:民生与环境。
依然与王海波有关。
王海波1993年毕业于吉林工学院,即现在的长春工业大学。1993年到长春应化所(即中科应化前身)工作。后又投身于中国热缩材料行业首家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有限公司。2001年重返长春应化所。2005年,中科院推行改制,不甘于平庸的王海波成为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5年,是王海波的关键年。也是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关键年。更是中国辐照技术应用于民生领域的关键年。这一年,针对先前仅用于军工领域的辐照交联型硅橡胶自融带(冷热缩绝缘带)这个产品,王海波做了如下拓展。
由军工转向民用。
由天空转向地面。
由单一转向多元。
这就像自花授粉,在原有基础上,培育出更多的品种。
其中一种,独步国家电网,成为中国电力的安全卫士。
这一次,王海波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了产品的商标上。湛蓝色的波涛涌动着创业者的无边心事与深不可测家国抱负。这也是他对自己2005年以后事业的总结。
“2005年的时候,改制的时候,我就想,怎么把它运用到民用上。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性能。它有自融性、耐高温、耐低温。这个材料作为绝缘材料非常好,零下60度到零上250度,它可以长期使用。比如:电力行业需要的阻燃。最后,改变了其它一些性能(电绝缘性能),还是应用这个技术原理,开发了一些民用产品。经过这10年吧,仅就去年,这一个产品,我们的销售也达到了500万元。它的附加值非常高。经过这几年推广,市场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这一组数字似乎更能说明王海波的力量。
2004年,公司销售额100多万。
2005年,他接手后,公司销售额接近300万。
2006年,公司销售额已达600万。
、王海波的事业,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用他自己的话说,单是在电力行业,35000伏特以下的所有电力行业的绝缘、密封、防护等等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了。2015年,跨年有新喜,这是公司刚刚研发出的新产品:弹性防水胶带、卡扣式绝缘护套。
“我们不能说有很多原创性,目前我们做不到。这个产品也是俄罗斯的,我们拿过来,其实还是仿制,是让国际产品尽量国产化。我们能跟上国际的步伐,就算是挺好的……”
“国外的原材料还是比我们好。基础材料好,产品的指标就能达到一定的指标要求。再一个就是制作与工艺的问题。这个领域,投入很大,我们做不到。我们也就是小米加步枪吧!工艺设备还是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我们跟大公司还是有差距,但是我们在努力跟近。我们也有些原创产品,各方面还有待完善。”
其实,王海波并不只是简单的仿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他的漫漫长途。
科技的存在,本就是用来共享的。
到达智慧的殿堂,可以殊途同归。
世上只有两种方向:指引与被指引——这句话写在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宣传网页上。实际上,这些年,王海波一直是立足前沿,俯瞰地面,在“指引”与“被指引”之间流连,并在某一个让他兴奋的地方抓准缰绳,大干一场。而当自由与灵感双双驾临,他便突破空间,撕破界限,所向披靡。
“因为我本身是应化所的。所以说应化所里好多跟我们相关的,我们都有接触。应化所的科研实力、产品开发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但是,他们确实
与市场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更多的是依靠应化所。我们吃的是技术饭。应化所有好多项目,我觉得有价值的,我都拿到我的企业中来,逐一进行产业化。”
说白了,还是依靠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这里有四个事业部,50名员工。
2015年,王海波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是:聚乳酸水发泡、粘合树脂、功能树脂、绝缘树脂。
“比如我手里拿着的这个产品:这个泡沫,我本来是跟这个产品不搭界的。这个泡沫是聚乳酸水发泡,完全可生物降解。今年发改委对这个项目很支持,还给了我们一笔钱。我们建了一个1000吨产能的水发泡生产线。它主要用于包装。过去我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包装,随时都看得到,EMS、京东等等好多地方买东西,都会用到包装。以前的聚乙烯,很多都是不能降解的。而这个更环保。”
“比如说聚乙烯,普通的塑料,它是没有任何粘性的。粘聚乙烯是很难的。通过我们接枝的方式以后,聚乙烯就有很强的粘接力。尤其与金属的粘接力。它解决了钢塑和铝塑之间的粘接过程。这就叫粘合树脂,代替杜邦的一个产品。我们现在做的第二个成果转化的项目就是这个。这类的产品还可以做农业用的塑料大棚,可以做到无滴流,不会把菜叶烧死,水会顺着棚往两边流,这就是功能树脂……”
显然,王海波的思路已是电网一样的布局了。触电,短路,暂时的困难,定是时时都有的。但这都不能阻止一个人对光明未来的追求。
回到起点。
回到王海波初次现身接受采访的地方:东北最大电子加速器辐射辐照加工中心。
王海波说,为了这个加工中心,他是倾其所有。掏心掏肺的投放,换来的也是呼风唤雨的回报。
这里,还能见到吉林省各个企业的影子:吉源生物、修正药业、华微电子、美罗药业……
其业务范围也是相当广泛:高分子辐射、辐照加工;医疗用品及医药产品的消毒;农特产品灭菌、杀虫、抑制;食品的消毒灭菌处理;电子产品的辐射改性;商品养护;酒类的辐照陈化。
就算喝一杯普通的玫瑰花茶,也离不开这里。美容护眼贴也是如此。
“这个中心的加工能力非常强。这是护眼贴,这都是我们给吉源生物做的。做改性、做胶联。它本来是液体的,汤一样的,通过照射以后就成冻状了,就跟咱们吃的皮冻一样了。它是不坏的。另外,还可以消毒灭菌。吉源生物的所有产品:退热贴、美容贴等等都是这样的。”
这个中心——目前东北最大的电子加速器辐射辐照加工中心,仿佛又是一个大熔炉,包容着世俗的粗糙,保卫着生命的安全,涵养着中国的精致与百姓的从容。这是采访行将结束时,王海波留给我们的箴言。
如下——
一个企业总得有一个方向,这还得依靠国家的方向。而行业的反馈就是市场的方向。环保是一个主题。(徐桂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