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蓝建中 发自东京 2015年10月20日

日本厚生劳动省证实,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名工人罹患白血病与遭受辐射有关。这是福岛核泄漏以来,日本当局首次承认福岛核泄漏事故致癌症病例。此事也再次引起世人对于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的担心。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遭遇大地震及强烈海啸。因海水灌入导致断电,福岛第一核电站的4个核反应堆中有3个先后发生爆炸和堆芯熔毁,造成灾难性核泄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核泄漏,日本东北地区、关东地区和太平洋一侧的海洋遭受放射性物质污染:除了直接泄漏到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漏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很多也降落到海洋上,而降落在陆地的放射性物质随着雨水进入河流后,也最终流入海洋。
日本福岛大学环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海岸,其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的影响相对更大,“迄今的核电站事故中,这是对附近海洋影响最大的一次”。
放射性物质入海导致污染
核泄漏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在受损反应堆建筑外安装隔离罩,以防放射物质进一步泄漏到更远范围。
但是,根据东京电力公司今年1月底发表的放射性铯的数值,现在每天仍在向大气泄漏1920万贝克勒尔至2160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自然,这些放射性物质落入海洋,依然会导致污染。
《东京新闻》记者曾于2014年10月租借当地渔船,请独协医科大学副教授(放射线卫生学)木村真三一起在福岛核电站周边5个地点采集了海水和海底泥沙。经过检测发现,虽然比事故刚发生时浓度降低很多,但是外海依然在受到核污染。
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出入口处,这里的海水每升检测出了浓度为1.07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由于在浓度1贝克勒尔的海水中就有可能捕捉到作为日本食品安全标准的体内放射性浓度为100贝克勒尔的鱼,所以《东京新闻》认为这一结果绝对无法忽视。
关于向海中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尽管东京电力公司一直声称“确认浓度是在法定标准之下后排水的,没有问题”。不过青山道夫2011年时曾指出,虽然废水所含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确实在标准以下,但是在放射性物质总量方面并没有法律限制,“鱼类在这种水中生活,放射性物质会被浓缩,超过日本的限制值。”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包括大量高放射性污水流入海洋、地下水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后流入海洋、东京电力公司主动向海中排放的放射性污水、降雨携带核电站内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海洋;此外,还包括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落入海洋。
2014年5月10日,青山道夫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公布说,综合多个观测数据发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泄漏的放射性铯137的总量约为此前东京电力公司公布数值的1.5倍。青山道夫表示,东电过低评估了经由大气落入海洋的放射性铯137的量。
青山道夫根据日本、北美和欧洲的放射性物质降落量,推算了降落到陆地的铯137,并分析了事故后两年间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的773个数据,最终得出了铯137总量的范围。他说,约有1.4万万亿至1.7万万亿贝克勒尔的铯137泄漏到大气中,而直接流入海洋的约有3599万亿贝克勒尔。而泄漏到大气中的放射性铯137中,又有1.2万万亿至1.5万万亿贝克勒尔降落到海洋,剩余的落在陆地上。
在专家看来,铯137半衰期约为30年,可能对陆地和海洋产生长期影响。对北太平洋一带的海水采样分析表明,铯137在缓慢向东移动。
北美西海岸已发现福岛放射性物质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2012年4月上旬曾宣布,对当年2月在加拿大西部太平洋沿岸采集的海水进行分析后,检测出了铯137和铯134,认定这是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无独有偶,今年2月3日,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学研究所发表报告说,在加拿大太平洋一侧海域检测出了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放射性物质。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前是每立方米海水1.5贝克勒尔,但是2014年已经上升到2贝克勒尔,贝德福德海洋学研究所通过检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根据同位素比例和半衰期等,判定是来自福岛第一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质。
2015年4月29日,福岛大学环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在海水中向东扩散,预计今后一年内将有约800万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137到达北美大陆西海岸,相当于事故泄漏的铯137总量的5%左右。
不过,根据美国的检测,目前已经到达北美大陆西海岸的铯137在海水中的浓度只有每升1至2毫贝克勒尔,而世卫组织规定饮用水中铯137浓度的标准值是每升10贝克勒尔。青山道夫说:“即使800万亿贝克勒尔全部到达,浓度也不会大幅上升,对健康完全没有影响。”
专家预计10年后回流亚洲东部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根据福岛县海域的海底地形、潮流、水温、盐分浓度等,预测了放射性物质的扩散。结果发现,放射性物质最初会沿着海岸向南北扩散,不会很快向东西扩散,到了北方的仙台湾以后,才会向东西方向扩散。
北海道附近是千岛寒流和黑潮相遇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渔场,两股洋流在这里相会后,继续北上,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流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继续南下到美国和墨西哥以后,又沿着赤道西流,最后流回马来群岛和中国台湾附近。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中野政尚曾对放射性铯从茨城县海域扩散的情形进行过计算机模拟演算,结果发现放射性铯顺着海流,5年后将到达北美,10年后回到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到整个太平洋。
不过,中野政尚他认为,即使泄漏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放射性活度在1年后也将稀释到每升约1贝克勒尔,10年后将不到0.1贝克勒尔,其水平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按照他的理论,放射性物质随着海流进入亚洲东部海域是在事故10年以后,但是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应该是极为稀薄的。
海洋生物“显影”福岛放射物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蓝建中 发自东京在核泄漏对海洋的污染影响中,最容易被人们感知的或许是海洋生物的变化。
虽然日本政府认为向海中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对鱼类的影响有限,但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2011年4月发表报告指出,以微粒形式沉淀到海底的放射性物质存在危险,需要长期监测,而且放射性物质有可能在鱼类体内富集。
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指出,如果是放射性的铯,在软体动物和海藻中的富集率是50倍,但是在鱼类中则会富集400倍。放射性碘则相反,在鱼类体内会富集15倍,海藻中是1万倍。
“辐射鱼”悄然出现
与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的研究类似,根据日本分析中心制定的2008年度事业报告书,当年鱼肉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浓度是每千克0.091贝克勒尔,而福岛核事故之后的2012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制定的鱼肉安全标准值是每千克100贝克勒尔,这一标准虽然看似严格,但是在满足了这个标准的上限时,放射性浓度将足足相当于核事故以前的1100倍。
大量放射性物质流入海洋不可避免影响海洋生物。2012年8月21日,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海域捕获的大泷六线鱼体内,检测出相当于每千克鱼2.58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创下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是日本政府确定的一般食品标准值(每千克100贝克勒尔)的258倍,食用1千克这种鱼,相当于遭到约0.4毫希沃特的体内辐射。这一检测结果显示,虽然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已经过去了近一年半,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依然持续。
而除了大泷六线鱼之外,东京电力公司于2012年7月18日至8月1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海域采集了19种鱼类、贝类,检测出有9种鱼放射性铯超标。
今年3月19日,福岛大学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在对从福岛县富冈近海采集的鲪鱼体内进行放射性铯浓度调查后发现,吸收到鱼体内的放射性铯浓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虽然福岛县近海几乎所有鱼类的放射性铯浓度都在降低,但是鲪鱼等特定鱼种依然很高。
大范围消失的疣荔枝螺
海水遭受污染除了影响鱼类外,还影响了海洋生态。
2013年3月27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宣布,在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范围内,一种名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不见了踪影。
2012年4月至8月,研究小组调查了从千叶县到岩手县太平洋沿岸的43个地点的贝类等生物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警戒区内,10个调查地点中只有2处发现了疣荔枝螺。而在核电站以南的广野町到核电站以北的双叶町的3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8个地点,没有发现一只疣荔枝螺。
该区域内虽然有其他品种的贝类,但是生物的种类呈现减少趋势,且个体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很高。
疣荔枝螺壳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虽然没有同一地点过去的数据,但是研究小组认为疣荔枝螺这样大范围的消失极不寻常。研究负责人堀口敏宏指出:“疣荔枝螺从某个地区完全消失的例子非常少见。很难单纯用大地震的海啸影响来解释。有可能与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和污水有关。”
|